曾经有部电影叫做《致青春》,据说很多人看完之后,都哭得稀里哗啦,里面有很多桥段会使我们不自觉的对号入座,而后久久地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不过说实话,这部电影我并没有看,原因是我对作为导演的赵薇或许有偏见,怕她把我最美好的青春给致“歪”了。青春由我们来书写,再由我们自己去回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比如说,赵薇再有才华,她也不知道格格最美好的青春是上课睡觉,姣姣最美好的青春是中午大盘鸡,而鸣鸣最美好的青春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小女生……
十年过去了,我们的青春期也过去了,值得庆幸的是,更年期好像还没到,所以我们暂时还能心平气和的吹吹牛、扯扯皮。在这十年中,有些人、事、物变了,比如我们的班主任好像瘦了;有些东西没变,比如我们的名字,哦……还有性别。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十年前的我们,以及那些个被叫做青春的日子。那段日子之所以值得我们去回忆和铭记,我想我们需要说一些感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们的母校——辽师大附中。是辽师大附中承载了我们的青春,让我们的青春绽放在一个充满温情的校园里,而不至于漂泊无依、流离失所。多年以后,我们的校园景观更加漂亮,楼宇也焕然一新,不过,她的情怀始终未变,她每时每刻都关注着从附中走出去的一届届学子,并饱含深情地等待着我们学成归来!
其次要感谢的是我们的老师们。是他们让我们的青春富有内涵和正能量,不论是历史老师(毕庶安)的激情澎湃,还是地理老师(刘捷)的循循善诱;不论是数学老师的笑料百出、含情脉脉(张太忠、王红),还是英语老师(王丽芳)的恨铁不成钢;当然,还有我们的班主任(小君),顶着一张萝莉脸,撑着一副老年腰,夜以继日地与我们斗智斗勇,辗转斡旋。也许当年的我们算不上优秀,但依靠着这些优秀老师硬把烂泥扶上墙的狠劲,也让我们对未来有了很多的期待并为之奋斗。
最后要感谢的就是我们2006届高三十一班。这个班级既是一个logo,同时又是一个信仰(白岩松语)。她把每一个人凝聚起来,塑造成了一个不分你我的“我们”。在这个当面寒暄背后骂娘的时代,在这个利欲熏心“干爹满天飞”的时代,我们还能在这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着实不容易。是这个班级保存住了我们的初心,而不至于让我们迷失在尔虞我诈中,沉沦在物欲横流里。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终于能见到你们了,我的老同学!因为思念和牵挂,十年里,我总是热泪盈眶,多么期待相聚的一刻,可以让眼泪肆意流淌——流淌在不分彼此之中。
2006届高三·十一班 姜永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