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盲人在公园里乞讨,路过的人问他是否有人慷慨解囊。盲人晃了晃几乎是空着的罐子。于是他跟盲人说:“让我在你的卡片上写点东西吧。”盲人同意了。晚上的时候,那个人又来了,问他今天的情况怎么样,盲人拿起那个装满了钱的罐子说:“你究竟在那张卡片上写了什么呢”,他说我只写了“今天春意盎然,而我却看不见。”
在一个灿烂的春日,双目失明会是什么感受呢?这句话唤醒了路过的人埋藏在心底的善意。亚当•斯密说,人天生一种本性,会自然的关注别人的命运,会为别人的幸福而感到满足,为别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看到不公平的现象,也会感到不满。虽然这些事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可我们就是会在意,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别人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并产生相应的情绪,有时还会为此做点什么,这就叫共情。
人的共情机制就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着一层,最核心的,也是最古老的那一层,就是我们对别人的感知和模仿,它几乎是和哺乳动物一起产生的,它的生物学基础应该是在一亿年前就已经具备。比如,打哈欠这个动作是会传染的,看到别人打哈欠,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打起哈欠来,甚至你现在只是听我说打哈欠这三个字,可能有的同学就已经开始打哈欠了。我们对别人非常敏感,不仅仅是动作,情绪也会传染。因为这种无意识的同步效应,尤其对于无法用语言来互相沟通的动物来说,非常有助于整个群体的协调运作。
在这一层的外面,共情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关心和抚慰。当我们感知到了别人的消极情绪,在共情的作用下,我们就会尝试用肢体接触和语言来抚慰他的心情。在这一层的外面,共情的最高形式,就是设身处地、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帮助他人,
各位老师,全校同学,共情是高情商的标配,它不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而是懂得换位思考。
有位妈妈在收到女儿清华录取通知书后,她第一时间发到了同学群,被同样是孩子高考但成绩不理想的班长移出群并拉黑。其实也怨不得别人,她常常在群里炫耀自己,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一个深具共情能力的人,会客观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理问题。
在一档辩论类节目中,一位年轻选手因为紧张过度而表现不佳。这时何炅站了出来,对他说:“我对你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我来这儿之前,也是紧张到不行,你把一个特别正能量的、有抱负的紧迫感,表达成了一个哀怨的慌乱感。我觉得你做的事情其实特别好,希望你能学会举重若轻。”
正如知名心理学家乔拉米卡利所说:“只有当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时,我们的内心才能收获一直寻觅的融洽的幸福。”
各位老师、全校同学,我们每个人都有被看到、被接纳、被分担的需要,所以在今后的相互接触时,采用非暴力方式的沟通,放下对他人贴标签式的评价,恰当的接受、关注对方的情绪,聆听对方内在的声音,并认可对方起情绪的原因,先不去纠结对和错,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对方进行思考,进而达到帮助对方、影响对方的目的。
愿我们每个人能学会运用共情,消除隔阂与纷争,获得我们各自内心的平静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