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大人物培养七种素质
提起大人物,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形象呢?大部分人会认为,大人物应该像船长一样,气度非凡,能力卓越,站在那里,自然生出一种威严,能影响别人、带领别人。
没错,大人物是有令人仰慕的气质,不过,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即使是威风凛凛、能力超群的船长,曾经也只是一名船员。他必须经历许多磨炼,才能到达船长的位置。
还有,我们要知道,大人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而且,后天的造就也不是随意的,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成长环境和相应背景,而提供这种环境和背景的,就是父母。孩子能否成为大人物,跟父母紧密相关。
因此,要想培养出大人物,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各种素质。
在我看来,大人物应该具备七种素质。
真正的大人物需要具备七种素质
教育孩子时,每位父母都应该先回答一个问题: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培养孩子时才会有清晰的方向,而不至于无所适从。
我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反复思考后,我得出的回答是:
“真正的大人物。”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普普通通的人,也有成就突出的人,有小角色,也有大人物。我并没有说做个小角色不好,人和人都是平等的,我永远坚持这一点。但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成为大人物。希望他们能多做事情,这是我给他们的定位。我希望他们都能成功,也把成功作为教育的目的。结果,就像大家所看到的那样,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大人物”并不容易。不仅要有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得到大家尊敬和认可。
而父母想要引导孩子的成长,则必须首先做到心中有丘壑。我经过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得出真正的大人物应该要具备的七种素质,在这里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热情。
领导要有作为领导的使命感,这主要来自于他明确的目标意识和热情。这是一个人奋斗的原动力,它能够让梦想成为现实,甚至能让现实超出梦想。
而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让孩子树立起自己的目标。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教授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帮助孩子找到能让他投入热情的人生目标是极为重要的。”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在入学的时候就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而有些孩子直到毕业也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不要以为孩子只要进入名牌大学,就能解决一切,成功就近在咫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人生的热情,孩子永远不会取得成功。
第二,找到角色,实现自我。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从关注自己开始,然后慢慢地开始关注周围和社会。一味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生必然是狭窄和单一的,我们人生的最大的责任之一就是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并出色地完成这个角色。
第三,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文化。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能明确自己是什么人、想要什么、能做什么,那么,我们在他人面前就能坦坦荡荡、堂堂正正,不会迷失自我,也不会无所适从。尤其身处我们现在多种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激荡的时代,如何才能更加了解这个世界?首先,我们要更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答案。这样,我们的步伐才能更稳健,更有力。
第四,德才兼备。
不是老生常谈,不是故意唱高调,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也讲了很多。只单纯拥有才华的人,是不会受到欢迎的。有才华,还要懂得如何去让才华发散出来。如何发散,这个需要品德来助力。凡是受到爱戴和拥护的人,一定是灵魂高洁、品德高尚的人。
第五,柔韧性和创造性。
做个柔软的人,这点很重要。
我们面对的东西太多,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涌向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观、价值观,你可以不认同,可以有选择,但是,你不能去拒绝,把它们排斥在外。
不要被固有观念包围,不要坚硬得不能改变。不接受别人,最终也会被别人遗弃。
通融,柔软,有韧性,知变通,才能在这个纷繁错综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并且影响别人。
第六,历史的、世界的眼界。
一个是纵向的思考,一个是横向的观察,都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作为一个领导者,两者都具备,方能更加了解当前环境,在多种文化相交的形势下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人际交往能力。
都说现在是情报的洪水时代,能够自由自在地组合各种情报为我所用的人才越来越多。因此,知识的多寡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比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脉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这个时候,谁能得到别人的协助,谁就更能取得成功。而优秀的人往往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出色。真正的领导者的能力最终取决于如何协调和引导人际关系的发展走向。
以上是对七种素质的概括,下面我会结合孩子们的经历,就每一种素质,详细地跟大家交流。
学习氛围要花心思来营造
有人没有上学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有人即使名牌大学毕业,也没做出什么特别的贡献。我那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的三儿子洪柱,曾在200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致欢迎辞时这样说过:“但凡是取得成就的人,他的人生目标都很明确。”
真正的领导力,来自于对人生目标的明确认识以及为了实现目标而投入的持久的热情。没有明确的目标是不会有热情的。一些没有目标,懒散的人即使做了领导者,也不会长久。如果一个领导者没有持久的热情的话,他的下属很难有高涨的热情。
所以,真正的领导者,大家会被他的目标和热情所感动,进而尊敬他,情不自禁地追随他。当然,他的热情不能只温暖自己,更应该温暖到别人。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别人的要求和利益,他的热情再高,也不能吸引其他人。一个人,只有当他的人生价值观和他人连接起来时,才能被大家所尊敬。
真正的领导者,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他的才华和能量就如同沙子里的黄金,始终闪闪发光。周边的人会自然而然地信任他,把工作交给他。所以,热情的领导者是非常忙碌的。即使在一个环境中他没有做领导者,他也能够以自己独有的热情,尽心尽力地做事。这一点,我认为是一个人成为大人物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
这样的素质,我们在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的时候就不难发现。你看一群小学生在一起,里面肯定有一两个孩子很积极地组织大家、关心别人,其他孩子则会乖乖听他们的。有些父母很羡慕这样的孩子,认为他们很有天赋。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的能力都是培养出来的,年纪越小,越是培养的好时候。如果我们用心观察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的家庭,就不难发现,他们要么是兄弟姐妹多,要么是父母有意识地进行了指导。
我认为,家庭是最适合对孩子进行目标教育和热情教育的地方了。一个家庭,其实就是一个小的锻炼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有各种需求,会跟父母和兄弟姐妹打交道,在交流的时候孩子会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我的孩子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都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如果想要什么,就一定要让所有人知道你有多么热切地想得到它。”
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去教育他们这么想。当时我们并不富裕,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谁的要求强烈,并且孜孜不倦地去争取,谁就更容易得到。事实证明,等孩子们长大后,在社会竞争当中,这一点也很适用。
相反,如果他缺乏明确的态度和强烈的决心,只是抱着“要也行,不要也行”的想法,那么,他肯定什么都得不到了。
我的孩子们就是这样,从小就明白没有切实的目标就不能得到任何东西的道理。此外,他们也明白,如果第一次没有实现目标,下次机会就会减少。比如,孩子想学大提琴,经过努力终于得到了这样的机会,我们给他买了大提琴。但是如果他不再努力,几个月都弹奏不出一首民谣,那么大家就会对他失去兴趣,不再相信他当初的热情和真心了。
当然,他会跟你解释说“我这样是有原因的,我不是故意的”,但是这样辩解并不能完全恢复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下次再有机会,肯定会转移到更值得信任的兄弟姐妹的手中。孩子失去一次机会后,就会更懂得争取,下次再有机会,他就会竭尽全力。
这个不是我刻意教育出来的,我们家孩子多,兄弟姐妹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氛围。所以,多子女的家庭,这一点是很好的。当然,对于那些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这种氛围就需要家长花些心思来营造了。
做一个人生方向明确的人
跟大家说说我的大儿子吧。
大儿子京柱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曾任马萨诸塞州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现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是一个人生方向很明确的人。
1970年5月1日,美国肯特大学发生了反对越南战争的学生示威,3000名学生组成的示威队伍和国防警卫队发生了摩擦,并造成四名学生死亡。这件事情在美国各界震动很大,后来美国所有大学的学生,加上社会上很多的有志之士,都参加了反战运动。
在反战示威活动进行的同时,曾领导过黑人运动的鲍比·席勒又受到了不公正的审判,这一事件导致了美国上下发起了新一波更为疯狂的示威游行活动。耶鲁大学的学生们也展开了反对种族歧视的反政府运动,形势极为混乱。最后,校方决定延迟期末考试时间,让学生们休学。
那时,京柱是耶鲁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我们家离学校不远,但是京柱说要独立生活,已经搬到宿舍去住了。在京柱搬走的时候,我们约定了一件事情。我说:“我们想让你自由生活,不会主动给你打电话,不会要求你回来。如果你想家了,就给家里打电话。”
但是之后没多久,就发生了这么混乱的事情。新闻和电台天天播报示威情况,还报道了耶鲁大学冰球场发生爆炸等可怕的新闻。我们夫妇都快担心死了,但为了守约,只能等他的电话,但他一直没有打来。我们只好安慰自己说,可能他是想亲自去观察一下,并判断对错吧,所以一直在学校待着。在担心中等待了一周,终于等来了他的电话。
“我一直在观察,我看到所有人都很有热情,想去帮助美国社会的弱势人群。我也有相同的想法,但是我的结论却跟他们的不一样。我认为要帮助别人,比起热情来,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能力。没有对策的讨论,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原来,京柱从示威队的学生身上发现,他们只凭一腔热血,并没有建设性的对策,他觉得可惜。
京柱告诉我们他的决定:“我想实实在在地帮助别人,但是这样的心情越强烈,我就越会发现自己的力量非常微薄。现在需要的是对人们有帮助的技术,我决定要学习医学。”
京柱要寻找正义的迫切心情绝对不比示威者差,但是京柱觉得比起所谓的正义,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他选择的重要的事情就是学医学,将来当医生。这是他的目标,不仅仅让自己动力十足,并且能够激励别人。为了自己的目标而生活的人总是那么热情,并且,他们成功的几率会很大,假以时日,别人肯定会看到这一点。京柱的成功亦是如此。
但是,当上医生之后,京柱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有了更明确的进一步的目标。
后来,他担任了马萨诸塞州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负责马萨诸塞州的健康保健工作。这个州在美国历史最悠久,医院也最多,他需要带领6000多名职员,每年执行9 65亿美元的预算和行政,这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京柱的挑战性非常大。
当时,这个州的医院都拒绝做没有把握的手术,但京柱主张,哪怕有1%的希望,在病人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也应该尝试。他提出改革,受到了不希望出现这些变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经常提起诉讼。前前后后京柱共接到了13次诉讼,但这13次,他都胜诉了。京柱表示,如果自己不能做些改善工作,让情况越来越好的话,自己也没有必要留在这个位置上。他总是尽力做好,并且随时做好辞职的准备。这点与他的弟弟洪柱做助理国务卿时的态度一样。如此明确的使命感、目标意识和热情加在一起,就是强大的个人力量,能够排除许多难题。京柱没有为了保住职位而恪守成规,在职期间,他推出了禁烟问题(为了癌症预防)、传染病预防、杜绝不法手术、加强少数族群的保健等一系列政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做自己喜欢的事去享受逆境
从孩子身上,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京柱总是不满足小小的成功,勇气十足地去寻找更高却也更难的路。他总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大学期间,不只对医术本身,还对医学伦理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即使学习十分忙碌,也会抽时间去宗教大学听课。
成为医生之后,京柱并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最初选择医科大学的时候,他曾认为,只要成为好的内科医生,就能够治疗所有的疾病,但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才发现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那时京柱正在研究癌症,但是再怎么想都觉得从治疗学的角度看,发现癌症再去治疗,对患者来说已经太晚了,所以,他将研究方向转向了预防医学。
“给患者做治疗并不是很难,只要发挥自己所学,并不断积累经验就好了。真正让我觉得困难的是另外一个原因:当看到患者的癌症诊断时,我无法正视他们家属悲伤而绝望的样子。”
听他这么说,我才发现,京柱不但没有忘记当初选择医大的目标,还更进步了。京柱已经不再停留在以医学技术帮助别人的热情上面,还开始对作为医生这个角色有了自己的思考。
那时候预防医学这个领域还是个冷门专业,医生们没有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甚至人们连为什么需要预防也不明白。患者有病了去看医生,医生对患者做治疗,治疗好了,患者开心,医生也能挣到钱。但是预防医学就不一样了。人们没有那个意识,不知道明明好好的,干嘛还要去预防;而对于医生来讲,一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二来也挣不到钱。
但京柱却对这个非常关注,为了在患病之前就把人们从癌症的虎口救出,他开始学习预防医学。在结束肿瘤学等四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后,京柱又开始学习保健科的硕士课程。这些都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了。
后来,美国政府当局了解到,与事后治疗相比,预防需要花费的钱更少一些,于是,美国的政策相应地有了变化,开始重视起预防医学这个领域。这样,政策的倾斜带动了社会的关注,预防医学开始成为热点。人们开始找寻精通预防医学的医生,而京柱因为比别人都早一步,就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但是,即使如此,京柱也没有把自己的视角局限于预防医学。在医科大学,他一边担任内科、癌症科、血液科、皮肤科教授,一边研究公共卫生保健,希望能给人们带去更多的帮助。
其实我觉得,京柱研究的已不仅是医学,而是如何通过医学来实现人权保障。州政府看重他为预防医学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的贡献,决定任命他为马萨诸塞州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京柱获得了人们所说的成功,成为了被人所尊敬的领导者。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继续坚持着艰苦的钻研道路。我认为他这样的人生是成功的。
唠唠叨叨这么多,其实是想说,如果京柱没有高远的目标,而只是单纯地选择了做医生的人生,他就不会有这样持续不断的热情,也不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或许我说要有高远的目标,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因为即使树立了高远的目标,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有成效。是的,成功是慢慢积累的,一下子能长高的只能是地里的杂草,而不可能是参天大树。
这样的道理,也许用京柱自己的话来讲,更有说服力。有一次,京柱在电话中对我说:
“父亲母亲在教育我们的时候,一次也没有提到过钱,只是让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我非常感谢这一点。我懂事以后回想,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母亲都是工读生,生活也不富裕,本来应该教育我们多多挣钱的。但是,你们都没有这么做。我按照父母的教育,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后来,国家保健委员会(NIH,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竟然给了我一大笔研究经费,虽然我研究的是最没有人气的预防医学!即使我没有以钱为目的,照样有了很多钱。现在我经济上宽裕了,能够幸福地生活,在事业上也被人尊敬,我感到很快乐。我的医生朋友中,很多人天天嚷着要挣大钱,当然,他们当中也有挣到大钱的,但奇怪的是,他们好像都没有我挣的多。像我这样的人很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