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会议是亲子成长的契机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努力把孩子抚养成正直的人,那么教育的第一步就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如果父母都不首先相信和尊重自己的孩子,试问世上又有谁会欣然地尊重他们呢?父母一定要懂得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父母认可孩子,孩子也会承认父母。这样一来,孩子会有自豪感,容易建立起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也更容易成长为优秀的人。
星期六早上的家庭会议
就跟夫妻关系一样,一个家庭也不是随意就能运转得好的,也是需要精心经营的。
我们一家八口人,算是个大家庭了。你若问我经营这么一个大家庭有什么经验,我首先想到的便是我们家的集体活动。
在孩子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养成了集体活动的习惯。一般的安排是周五的晚上一起看电视,或者周六一起去图书馆。周末,我们全家人会在书房里一起学习和讨论,我还会抽出时间来给孩子们理理发,跟他们聊聊天。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就算是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我们也会特地制定时间表来一起完成。我们夫妇认为,全家人共同活动的经验非常重要,它就像一条连接家人的纽带,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启发和成长。
这个经验也被我用在了工作上。我在耶鲁大学教书的时候,会要求两三名学生共同完成论文。有些独立性和竞争意识比较强的学生一开始觉得很不习惯,他们认为没必要几个人一起做。并且有的学生还问我,一起做总会有人做的多,有人做的少,怎么能给同样的分数呢?我回答说,团队合作很重要,互相习惯、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也是作业的一部分。
这样做的结果是,之前有过摩擦和争吵的学生在论文结束的时候竟然都熟稔起来,还逐渐发现了对方身上的亮点;之前不用心学习的人,也对学习有了兴趣。这样一来,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学生通过我的课,都体验到了东方的集体意识。
这一点很重要,特别很是对小孩子来说。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交流、碰撞,他们能了解到合作、配合的意义,这比任何教育都要让孩子受益。
说说我们的家庭会议吧。我们的家庭会议时间订在每周六吃完早饭之后。其实,开会并不是特意为了教育孩子,只是因为家人比较多,家庭会议自然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意见交流和训练领导能力的机会。
在家庭会议中,主持者不是家长,而是由孩子们轮流担任,与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没有任何关系。主持者要准备会议主题,并组织讨论。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在学校已经做了班长或学生会长的,主持起来就相对轻松自如些;而其余的孩子也能借机学习,为将来在学校里担当组织者做好准备。
除了主持者以外,每次会议还要有一个助理,负责协助主持、控制时间、会议记录等工作,助理也是每周轮番担当。有了主持和助理,就能保证会议有条不紊地开展,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参与讨论。会议一旦开起来,每个人都会很积极地参与,因为讨论的主题都是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大家都会感兴趣的话题。
通过这样的经历,孩子们明白了交流的重要性,也知道通过讨论得到的结论往往更符合大家的利益。这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从小学会通过会议讨论下决策的方法。
家庭会议的主题从非常重要的到一般的都有,真是多种多样。虽然有时候争论得非常激烈,但是最终都能按照民主程序解决。虽然开会是我和先生的主意,但我们反而并不太适应这种完全的民主,开会时最不民主的就是我们。特别是我先生,他在父权制社会中长大,常常会不自觉地拿出父亲的权威,摆出家长的架子。但他的做法,在家庭会议上会受到孩子们的指责。
作为父母,我们平时看到的问题肯定是最多的,所以每次开会时意见最多,说话时也最大声,很容易激动。这时候孩子们反而一个个都非常沉着冷静,他们严肃郑重地对我们说:
“Dad, mum,you are out of order. (老爸,老妈,现在没轮到您,请您得到发言权后再发表意见。)”
我们也会立马注意到自己的举止,听从孩子的批评,把“父母特权”这个不安分的东西按捺下去,悄悄安静下来。
你看,家庭会议首先给我们做家长的上了一课,我们夫妇学会了将每一个孩子都看做是独立的人格个体,撇去家庭位置,完全尊重他们。这样一来,孩子们会喜欢和推崇这种方式,家庭会议才能好好地举行下去。如果家庭会议成了父母说教训话的时候,孩子们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会出现反感情绪。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熟悉了民主会议的主持方式,我们夫妇也等于是受到了民主的训练。我们更加意识到,父母和孩子是互为老师的,需要互相学习和协商,方能让一个家庭更加健康和美满。
家庭会议加深了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当然,这么说大家可能会误会,以为我们的会议多么严肃认真。实际上,会议的主题中,“谁负责把垃圾放到门外”、“谁负责晚上关门”等琐碎的事情占据了多数。
这些主题虽然琐碎,却很重要,而且在当时看来确实是我们家庭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食欲旺盛,天天水果、零食的,吃得多了,制造的垃圾也多,垃圾问题非常严重,有的时候一周就会有五六个大型垃圾袋。垃圾清扫车一周只来一次,所以,将那么多的垃圾袋搬运到门口,也属于非常大的事情。加上垃圾车每周末的傍晚才来,时间非常固定,只有在这之前半个小时才能把垃圾放出去,这样的限制更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关门也属于非常大的事情。孩子们在学校各自都有活动,担当大大小小的职务,朋友非常多,放学时间也不一。特别是担任报纸主编的孩子,很多时候为了排稿子,在学校忙到很晚才回家,有时候还会带朋友过来,进进出出的人很多,谁最后出去也无法得知。有时候人出去后,就忘记了锁门,为家里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关门问题也亟待解决。
就关门问题,还有垃圾问题,先生和孩子们展开了争论。先生的意见是,年龄最大的孩子要负责垃圾和关门的问题;但是孩子们则认为先生纯粹是韩国式的思考方式,他们提出反论,要民主,要轮流负责。
“由固定的人来负责更保险些,试想,如果轮流负责,变动太快,若中间有一名忘了将垃圾拿到外面,尤其是在天热的时候,怎么办?而年龄大的孩子责任心强,做事的经验也丰富,这样不是更好吗?”
“不公平,因为年龄最大,晚上就没办法好好睡觉,再晚也得起来关门吗?”
双方的争论很激烈,没有一丝一毫的让步。最后我出面说,我们先按照父亲的意见来执行好吗?然后,我说了下面的理由:
“你们的父亲认为守护全家人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有什么事情,晚上都要关好门,也要按时扔垃圾,因此才要让最大的孩子来负责。父亲认为站在为全家人着想的立场上处理事情远比为一个人考虑更有意义。而我觉得你们似乎对个人的便利更注重一些,也就是说,你们是主张‘个人’,而父亲则主张‘共同’。你们看到的是现在的情况,但是父亲更多地看到了以后。你们想想,再过几年,老大会考上大学,离开家,责任就落到了老二身上。因此,虽然眼前看起来有些不公平,但是,从长久来看,这个责任会平均到每个人身上。这跟你们所主张的轮番制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样的轮番周期长了些,因此,也会更加稳定。不要只看到眼前,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时间是可以循环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是公平的。”
我知道自己说得有点难懂,但还是把意见摆了出来。孩子们当时并不太理解,不是很满意,有点疑虑,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先接受父亲这种“东方式”的解决方式。
事实果然按照我和先生的设想进行。孩子轮流负责,老大考入大学住宿舍后,责任落到了老二身上,然后是老三、老四。几年后,最小的儿子定柱考入了寄宿中学,比预想的要更早离家了。我现在也不能忘记定柱留给他父亲的离别纸条,那是孩子对坚持“东方式”的父亲可爱的“反击”。
父母亲:
你们还记得几年前父亲让年龄最大的孩子去收拾垃圾和关门的事情吗?现在我不在家了,就得由父亲来做这些事了,因为父亲比母亲大。父亲,现在该轮到您了,我相信您一定会遵守我们家庭会议的决定的。
爱您的儿子 定柱
备注:母亲,您的话是正确的。“东方式”从长远的角度看是非常公平的。哈哈!
定柱在自己的落款前面加了个大大的笑脸。
家庭会议与其说是教育孩子的契机,不如说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这给了我们全家人非常珍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学会了通过接受对方的立场来商量和协调。不只是在家里,在社会上也应该这么做。
通过家庭会议进行教育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它的好处在于,不提倡强制,提倡协商,不为孩子做规定,而是让孩子自己规定;与家长的强制结论相比,他们会更信服自己通过讨论得到的结论,也更容易去遵守和执行。
我亲眼看到,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变得越来越自信、自如、有主见、有责任心,而我们全家也越来越融洽和幸福。
打开孩子心灵的交流方法
我们家每天早上一定要一起吃早餐,这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好时机。无论有什么样的状况,无论有多忙,在家里的家人都要一起吃早餐,这是我的先生定下的原则。不单单是因为吃早饭对人体的重要性,还因为能够让自己从每天早上开始认知“家庭中的我”。在新婚的时候,我非常厌烦这样的原则,但是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却发现这是非常好的习惯。
早上看到孩子们的表情和氛围就能大概猜出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了,并且能够轻易地提出问题。看到比较忧郁的孩子,母亲就能表示关心了。但是表示关心并不等于直接向他们提出问题。
“孩子,你怎么了?最近有什么问题吗?”
这样问的话,不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是想跟他交流,反而让他觉得被你发现了什么事情。并且如果孩子不回答,父母就会非常急躁,这也会给孩子增加烦恼,反而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这时候,我会问跟这个孩子使用同一个房间的其他兄弟姐妹。
“他有什么苦恼吗?”
住在一起的孩子肯定比我更了解情况,跟这个孩子谈谈,就能了解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对症下药,效果往往很好。这是我总结出的小窍门。
尤其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厉害,叛逆、烦恼、忧郁……负面情绪一大堆。如果父母不知道问题所在就直接去问,会使孩子反感,追问太多,则只会让孩子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当中。这时候最好的支援军就是他的兄弟姐妹。当然,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这时候,孩子的好朋友可以担当同样的角色。
在跟孩子交流之前,多问问周围的人,做好准备,这样一来,也就不用听孩子们抱怨“妈妈你什么都不懂,还……”的话了。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交流的性质。有的话在全家人都在的时候说比较好,而有的话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才能讲。如果不能区别这一点,会让本来就敏感的孩子感到更加伤心,矛盾也就越来越大了。
另外,要注意引入交流的时机,最好不要直接跟孩子说“我们来谈谈吧”。这种单刀直入的形式,会让开始交流之前的氛围变得尴尬又生硬,孩子也很难一下子对你敞开心扉。与孩子一起做他所喜欢的事情,购物啊、看电影啊、看电视啊等,自然地营造一个两人时间,氛围变得轻松自然了,聊天就可以开始了。
此外,与孩子们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我就经常利用给孩子们理发的时间,通过给孩子们理发、抚摸他们、给他们擦粉等自然的碰触,我们的亲密感更加强烈。那时自然地问他们我好奇的事情,孩子们便不会排斥。
有一次,从周围的孩子那里听说有个孩子因为异性朋友问题而苦恼,我就假装不经意地跟孩子提起他关心的话题:
“新学期有没有转学来的同学啊?我小时候有一次班里转来了一个同学,太帅了,我的心一整个学期都‘咚咚’地跳个不停呢。”这样一来,孩子也能够自然地提出他自己的问题了。
家长处罚孩子时要讲明理由
有一次,孩子们很晚还没有回家。一般情况下,他们到了晚上十点半就会回来的。但因为是跟教会的孩子们一起出去的,我们没有很担心,但是到了凌晨一点半仍然没有回来,我们就越来越坐不住了。
父母们互相打电话、询问,正在急得一团糟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没有打个电话?”
看到孩子们安然无恙,我既高兴又生气,所以追问他们。孩子们回答说,海边上没有公用电话,没办法打。
“为什么不事先得到父母的同意再去海边玩?”
孩子们不吱声了。我给了他们处罚:一个月内除了去学校外不得外出,当然也将理由仔细地讲给他们听,以免让孩子心中不服气。
我认为,处罚也是表达爱的方法,需要处罚孩子的时候就一定要处罚,但要注意讲明理由。
所以,我逐一向孩子说明,因为他们没有按时回来所导致的后果:全家人都非常担心,等到了很晚,而且我们还给周边的邻居打电话,让很多人也跟着不安。我把这些分析给他们听,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并去反省。
由于孩子们本来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这么一讲,他们更加承认,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处罚。而类似这样先斩后奏的事情,以后再也没发生过。
当孩子无法理解自己的错误时,少去讲抽象的原则,直接把他们的行为可能导致的事故和后果举例说明,效果会比较好。
另外,处罚之前,最好让孩子想想父母为什么要处罚他。父母并不是为了为难孩子,或者是因为讨厌孩子而处罚他们,而是为了能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再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而处罚他们。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受罚的理由,处罚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一味地说是因为你不听话才打你,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感。挨打的孩子也不会有时间去想父母为什么打自己了。不能让孩子明白理由,处罚就只会是让他伤心的事情。
在儒家教育中父母会首先将做错的理由讲给孩子们听,然后决定打几下,打的时候也是先告知后才拿起鞭子的。但是现在有些父母拿起鞭子的时候,不管原则,按照自己的心情来决定处罚时间和强度。而这样的话,孩子在受处罚的时候说是反省自己的错误,还不如说是为了迎合父母、看父母的眼色呢。处罚的时候,核心并不是要不要打、要打几下等问题,核心在于要怎样让孩子明白错误和处罚的理由。再次强调,处罚不是以给孩子们痛苦为目的的,而是为了让孩子们正确地理解状况,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再次给他们机会,这才是目的。
学习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要想将学习习惯化,就要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刚结婚的时候,在我们租住的公寓里只有一张书桌。我和先生都是喜欢学习的人,对我们来说,一张书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说我可以先在茶几上学习。但先生马上反对,说那样的小茶几怎么能用来学习呢。
然而,我们当时的经济情况并不允许我们购买更多的书桌。那是1952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奖学金只有1000美元,除去600美元的学费和保险费及其他琐碎的费用,我们手里剩下的钱还不足400美元。但是月租金就要80美元,所以购买书籍和日用品时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何况韩国当时还处在战争时期,家里汇给我们的钱,能不能收到都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我先生只要有时间就去二手市场,希望能给我找到一个合适的二手书桌。终于有一天,他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回来了一张看起来不大却很别致的高档书桌。
在我们家,书桌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家具,而是用于学习的特别家具。先生费心为我准备书桌,是因为他不但将我看做他的妻子,更将我视为一名学者,所以这张书桌才显得更加珍贵。每天晚上刷完碗之后,我就坐在书桌前学习;哄着孩子们睡觉之后,我也会坐在书桌前继续学习。看到母亲努力学习的样子,孩子们自然而然将学习当做是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只要让孩子们懂得学习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等于是为孩子做了一切有关学习的事情了。如果父母能够自然地坐在书桌前,孩子也会跟书桌亲近起来的。比起说“你学习吧”,更有用的是说“我们学习吧”。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我先生无论到谁家里,都会先观察那家的书桌。如果人家没有一张像样的书桌,他总是会无法容忍地说上几句。
因为有这样的先生,我们家里到处都是书桌。到我们家里做客的人都会问:“你们家里的书桌为什么这么多?”六个兄弟姐妹加上我们夫妻,每人有一个书桌,这样就是八个了。但是我先生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在房东设计好的地下游乐室里摆上了一圈书桌,把房间布置成了一个图书馆。这下,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两个书桌了。为了让孩子们的朋友来我家时也能够学习,就又多准备了两张。在不太大的家里,光书桌就有19个,再加上餐桌和茶几有时也充当了书桌的作用,算起来就更多了。
因此,无论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有学习的氛围。这一切都是我先生所营造出来的。书桌多了,孩子们就自然地想到去学习。实际上,也确实起到了那样的效果。不用强求他们去学,孩子们的眼里只能看到书桌和正在学习的家人,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我们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们放学回来,首先会马上完成当天的作业,然后去地下图书室,做其他自己喜欢的功课,最后才出去玩。家里书桌比较多,因此在孩子们学习的时候,如果有朋友来玩,就会坐在一旁的书桌上跟着一起写作业或者读书。附近邻居都说,到了我们家,孩子们就会开始学习,甚至有些父母会在每天下午的时候把不愿意学习的孩子们送到我们家里来呢。我们家里的地下图书馆,既是我们家孩子的图书馆,也成了附近孩子们下课后的图书馆。
记得在地下室准备书桌后,刚开始还闹过让我们哭笑不得的误会。
“高博士他们将孩子们软禁在地下室,强制性地让他们学习。”
这是那些嫉妒我们家孩子的人编出来的。但是,我的每一个孩子个性都很开朗,朋友也很多,所以这样的误会很快就消除了。
最近,我还发现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将房间装饰得很漂亮,但是房间里却看不到父母希望孩子们学习的心意。而在我们家,一个房间首先要布置的就是书桌,这样放置其他家具的空间相对缩小了,看上去总会显得很拥挤。此外,先生怕书桌的边角过于锐利会碰伤孩子们,所以全部削下来了。又不是专业的木匠,他的手艺不可能做得好看。如果不知情的人看到,还以为好好的家具被弄坏了呢。
老实说,我也不太喜欢房间这样的模样,我也想像其他的主妇一样,将家里装饰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呈现出先生对孩子们的心意。现在回想起来,房间里充满家庭亲情的氛围,可能就是最好的装饰吧。 我并不是说让所有的父母都将书桌搬进房间。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想要让孩子们学习,要做出怎样的实践,以及这样的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家里的装饰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要更加贤明、更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