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点
转载(郑友民)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
郑友民,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班主任,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参加工作23年来,从未离开过班主任岗位。
郑老师一直信奉“爱需要表达,心需要沟通,人需要鼓励”,致力于把有意义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意思。他把班级日常工作活动做出了新意,同时又把有新意的活动日常化;懂得适时“放权”,甘心做一个在台下鼓掌的人;善于研究师生沟通之道,摸索学生自我教育之路;开发仪式教育模式,用仪式升华班级活动的意义。
走上行政岗位之后,他依然坚守,以所带班级为孵化器,并通过设立班主任工作室、讲座交流等方式,激励、引领更多的同行投身班主任事业中来。
郑老师是浙江省首批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等荣誉。
简介
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点
我已在高中班主任岗位上“站”了整整23年,陪伴一届又一届学生走上他们心仪的人生之路,同时,我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成长,并深深感悟到: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点,才能走近学生,赢得学生信任,赢得尊严和获得成功。
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尽可能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班主任工作也不例外。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好的结果是需要过程来保证的,短平快的教育方式,往往不能实现美好的初衷。因此,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
1开学前,精心准备四件“见面礼”
对于家访这样的常事,我从不敢怠慢,并尽可能拉长战线,以实现家访价值的最大化。家访前,我会精心准备送给家长和学生的四件“见面礼”:
一是给新生的一封信,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对学生加盟新团队的欢迎;
二是一张特别的火车票,班级号是火车车次,学生学号是座位号,上面写着“这是我们共同的旅程”;
三是一份问卷调查表,问需于学生,问计于学生,以尽可能凝聚共识;
四是一张特制的名片,上面除了我的联系方式外,还有班级微信群的二维码。
把礼物送给学生后,我还拜托每位家长一件小事:请家长在开学前发一封邮件给我,内容就是介绍孩子的优点。在家访结束前,我会和孩子合影留念。这些工作中获得的大量信息,是我展开后续工作的基础。
2开学后,连续召开四个主题班会
开学后,我会连续召开四个主题班会。第一个班会的主题是“让我来夸夸你”。我将家长发来的邮件梳理整合后,做成幻灯片,用特别的方式一一介绍学生。
比如这一张:
她很善良,也很有爱心,在她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随意摘过一朵花、践踏过一棵草。她看了沈石溪的《剽牛》后号啕大哭,问爸爸妈妈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不能接受人类如此残酷地对待动物。她很孝顺,上幼儿园时,爸爸骑自行车带她去上学,每当下雨时,坐在车后的她就会不停地为爸爸抚去肩上的雨水,这一小小的动作温暖了爸爸15年。在初中读书时,有亲戚去看望她,给她带了好吃的,她舍不得吃,等到周五放学时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
读完后,我问大家:“她是谁呢?”随后,我点出了詹子旖同学与我的合影。她大方地站起来,简单地做了自我介绍。就这样,我用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故事把每一位学生介绍给班级同学,第一次班会就充分发挥了首因效应在积极人际关系构建中的正向作用。
第二个班会主题是“让班级因为你的存在而温暖”,内容来自问卷调查表:“你的身上定有诸多优点,从最重要的开始,请你至少写出五点。”“你初中担任过哪些工作,在高中,你愿意为班级做点什么,从最喜欢的开始,请你至少写出三点。”
如果说第一个班会是家长眼里的孩子,那这个班会就带有自我介绍的味道了。根据学生们自己提供的信息,我也初步构建了班级临时服务体系,以便让班级工作尽快走上正轨。
接下去的两个班会则是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分别是:“你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班级中,请写下它的特征,从最重要的开始,不少于五条。”“你喜欢什么样的班主任,请写下他的特征,从最重要的开始,不少于五条。”
在逐条宣读之后,班级再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赋分排名,归纳总结出“我所喜欢的班级十大特征”和“我所喜欢的班主任十大特征”。这也吻合了我对班级建设和自身素养提升的初衷,把老师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老师努力的方向。当师生的需求达到一致后,在今后的班级建设中,学生心情舒畅,诸多事情也就会顺随人愿了。
3平日里,坚持各种活动常态化
班级很多事情,我们尽可能让它常态化。我们班里的常态活动有:
“每周献出一元钱,悄悄帮助身边人”活动,加上我的每天一元钱,团支书每月将这笔钱存到贫困学生的饭卡里,三年如一日;
“废弃笔芯回收”活动,用旧笔芯换来新笔芯送给农村贫困学生,从不间断;
“健康五个一”活动(晨起一杯水,每天一样水果、一盒牛奶、一个鸡蛋,每天跑步一千米),如今,高三时给学生烧开水用的大水桶、煮蛋器,已变成一届留给下一届的高三纪念品;
“寻找身边的感动”活动,在周一班会上宣读“颁奖词”,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
每学期初,开展社会实践“人人展评”活动,每位学生都站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实践经历,在赢得他人掌声的同时,也从同学那里获得诸多经验。
坐在台下为学生鼓掌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自我改变的愿望,而这些愿望的实现需要一个平台,班主任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搭建这个平台。每次学生找我商量班级事情,我讲得最多的是这两句话:“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曾经对班级事务大包大揽的我,通过这种方式,俨然变成了一个“局外人”。
这种华丽转身,主要得益于我选择了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激发学生之路,达到了为了学生、成就学生的目的。
1小组成为提升班级管理实效的主力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从未停止过利用小组合作来提升管理实效的探索。从十多年前的“追梦组合”,到之后的“伙伴互助联盟”,直至如今的“成家立业行动”,一路摸索实践,走了诸多弯路,也得到了更多成长的收获。把班级管理的主力由班干部下移到各小组之后,班级工作就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条理性和有效性。从学习到生活,从寝室到教室,无论是座位调整、卫生打扫,还是活动策划、成绩评定,都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
各小组在值周期间,会想方设法开展一系列充满温情的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如分发牛奶、打开水、策划生日会、开展“夸夸我身边的好同学”活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周一的班队活动,小组成员各显神通,为全班同学奉献养心美文、好歌赏唱、好书推荐、电影介绍、大学专业介绍等精神大餐。各小组能否成为全班同学心目中的最佳组合,并非取决于该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而由这个团队对班级建设影响力来决定。
2学生成为教师提升修养收获幸福的推手
曾经,我会为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歌、美文、好电影而煞费苦心,如今,我却是因为学生们而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文素养。正是学生向我推荐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目送》等美文,正是学生给我送来了《周国平人文演讲录》,正是学生让我阅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值得一提的是,刘继荣的那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正是我2012届学生最为欣赏的作品,那一年高考作文的背景材料恰恰就是这篇文章。
一次次,我坐在教室内,欣赏着学生变着花样给老师庆祝教师节,任课老师们也享受着身为人师的幸福;一次次,我坐在旁边,欣赏着学生精心准备的家长会,看台下的大人笑靥如花、泪眼婆娑;一次次,我被自己的学生感动着,在陪伴孩子们长大的同时,我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成长的甜蜜。
不妨换种方式讲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最让学生反感的,莫过于来自大人的反复说教。道理其实谁都会讲,但是“怎么讲”远比“讲什么”来得重要;沟通,要先“通情”再“达理”,学生唯有心情舒畅,才会心甘情愿!相比那些“正确的废话”,讲话的方式就显得重要多了。
1“三段论”讲话方式屡试不爽
有一次,班级开展“影响我的那些老师语录”活动,学生们评选出的“最温暖的话”给了我极大启示。学生们指出,平时上课,我讲完一个知识点,都会问学生:“同学们,我讲明白了吗?”而我之前都是说:“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原来,把“你”换成“我”,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备感温暖。
看了一些书后,我明白了原来有效的沟通方式是用“我信息”告诉学生你的感受,于是我就总结出屡试不爽的三段论:“我发现—我感到—我期待。”
当要批评学生时,我会采用这种方式来与学生沟通:我发现——描述问题而不评价学生;我感到——只谈感受而不评价人格;我希望——平和坚定,简洁用词。
当要表扬学生时,我就会用:我发现——说具体内容而不是全部;我感到——说感受而不是说聪明;我希望——说期待而不是说要求。从学生的反馈中得知,他们觉得这样讲道理的方式挺有意思的。
2不断变换沟通方式代替“我说”
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着改变沟通方式:
(1)说给学生听,不如拍给孩子看——我用手机拍下班里一些学生刻苦学习的情景,让他们自己看后受到触动。
(2)说给学生听,不如请他去实地体验——我请班里学生到高年级教室进行晚自修体验,美其名曰“访问学者”,这种收获,唯有学生自己才知道。
(3)能在纸上说,就不口头说——我经常向学生递小纸条,就某一个细节表达我的感受;每遇到重大事情,我都要用写信的方式和全班学生交流,往往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每次出远门,我都要给全班学生寄上当地的明信片,写上简单真诚的祝福,让学生知道我即使不在他们身边,依然牵挂他们。
(4)自己不说,请他人来说——我掌握班里每个学生最敬重的老师、最要好的同伴等信息,通过这些老师和同学向他们传递正能量,借助第三者来说理,往往能达到意料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成人仪式上,我请学生的小学班主任给学生写信,这样的信往往比父母的信更让学生感动。
(5)能用“而且”,就不用“但是”——我们班里有一个“首错免责”制度,即每个人第一次犯错,可以免受处罚,因为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的,前提是不能重复犯同一种错误,所以,我常用“而且”来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学生再次犯错之后,我至少会给出三种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惩戒措施。我发现即使是对学生实行惩戒,也可以采取有意思点的方式:让他们给自己写一封信,和自己谈谈心。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这一有意思的方式获得了很多学生的认可,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其实学生们反对的不是管理本身,而是粗暴的管理方式,而服务才是最好的管理。当服务成为班级管理的常态后,那些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训的口吻、简单化的惩罚等管理方式也就无法藏身了,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这样,爱、欣赏、帮助才会变成教室里的灿烂阳光。而我,在把舞台让给学生退居台下的同时,伸出的,不再是指责错误的食指,而是表扬赞许的大拇指。
让有意义的活动充满仪式感1宣誓仪式成为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守护神
从2009届(1)班开始,每周一的班队活动上,我们全班同学都要一起大声宣读班级誓词。
我们宣誓:自觉锻炼,做身心健康的一班人;加强阅读,做精神富有的一班人;勤奋学习,做成绩优秀的一班人。我们宣誓:互相激励,建设最有人情味的一班;团结协作,建设最有凝聚力的一班;执着坚持,建设最有进取心的一班。我们宣誓:我们践行主动,我们不怕吃苦,我们不怕倒霉。我们坚信:高一(1)班,非同一般。
初始,很多人包括部分学生对我的做法感到不理解,认为要追求一种班级文化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要采取如此矫情地大声喊出来的仪式呢?随着一系类活动开展后所带来的效果,他们慢慢理解了我如此重视仪式的原因所在。
正如《小王子》里狐狸和小王子的对话,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按照一定程序,借助象征意义,强化核心价值,表达坚定意向,可激发出相应的仪式感,发挥出唤醒、激励、宣示、凝聚等特殊功能。凝练班级誓词,实行集体宣誓,让宣誓仪式成为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守护神,有利于建设和谐奋进的班级文化,激发学生围绕班级誓词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2充满仪式感的策划让活动更有意义
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舟曲地震,我们都策划了一个个充满仪式感的纪念仪式,通过这些活动,在寄托哀思的同时,让学生们感悟生命的价值,接受精神的洗礼。
无论是老师生日,还是学生生日,我们都会召开一个充满温情的庆生仪式,让每一个人都因为我们的存在而不断收获幸福;无论是给学生还是给老师,或者是给家长颁奖,我们都会准备一个庄重的颁奖仪式,让获奖者感受到获奖的尊严和价值。
每次班级的重大活动,流程的第一项必定是全场齐唱国歌。每当升入高年级,我们都要举行一个授班牌、搬新家的仪式,告别过去,展望未来。到了高三,8人寝室重组为4人寝室,我们还要举行“成家立业”的仪式,每个成员都为自己新的寝室家庭起家名、订家训、立家规,以营造好的“家风”。
我们把日子过得像节日一般,策划儿童节、趣味运动会、亲子班会等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让学生看得见分数,想得起青春,记得起恩师,忆得起母校。让学生在校时,留下的是热爱;离开时,留下的是眷念。
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班级,我们能听见的,不能仅有朗朗读书声,还应该有动听的歌声、欢快的笑声、鼓励的掌声、加油的喊声、感动的哭声!甚至是正义的骂声!而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制造并传递班级的好声音。让班级文化潜移默化于各种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之中,显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而意义培养志趣,意思培养兴趣。
现在,虽然我已人到中年,学生对我的称呼已经从“友民哥哥”改为“友民秃秃”了,但我依然觉得自己很年轻,因为我永远和一群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在一起。在做班级管理工作时,教师的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班主任工作的使命要求我们,既要怀揣教育的理想,仰望星空想大问题,又要坚实地行动,脚踏实地做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