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全国部分大学附中教学协作体第二十九届年会如期而至。二十九年来,协作体年会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聚集全国八所附中的文化精髓与优质课堂,探索教学新径,落实核心素养,深化育人功能。我校五位围绕“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育人课堂”的主题,精心准备,全力以赴,在美丽的云南,大放异彩,展现了我校教师深厚的学科素养、高超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教育处
2020年11月
《探寻人性之路:< 边城>< 阿q正传>》教学反思
(语文组 张蕊)
首先特别感谢学校领导和语文组能给我这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感谢语文组兄弟姐妹的不离不弃和倾囊相授。接下来,我想从备课过程、问题反思、收获成长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备课过程
经典篇章的优势和困惑是同在的,当经典之处扑面而来时便会不知所措。我开始读单元导读,读课后的学习提示,读《新课标》。统编版教材将《阿Q正传》和《边城》编排在同一课,课后的学习提示中提到:与“五四”以来鲁迅为代表的揭露压迫和不平、批判愚昧和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文学传统不同,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并进一步提示可以进行比较阅读,这时便决定做两篇的群文阅读。
选择哪个角度群文呢?从比较作家风格到探究主题情感,屡讲屡败。我开始在学生身上找原因: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群文,学生的能力无法推进群文;学生根本没时间和精力预习这么长的文本,还是多篇,吃不透课文自然失败;不精讲单篇的群文是行不通的,等等等等。群文推进不下去后我便决定删掉《阿Q正传》,改成《边城》的单篇教学,深入挖掘《边城》中的“美”并感受其隐伏的“悲”。回过头来看,这时对单篇的深入挖掘成了备课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一边准备《边城》的单篇教学,一边不甘心地继续阅读群文阅读的相关书籍与《新课标》中对任务群的要求,学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学着找解决办法,开始思考:设计怎样的预学案才能达到我想要的预学效果?由什么问题切入才会调动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有熟悉感且有话可说?两篇文本该以什么样的顺序呈现,如何衔接,又在哪里整合到一起?《边城》所在的单元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选文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单元导读中提到,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并提示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我关注到,鲁迅通过对阿Q及未庄人物群像的塑造,揭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进而期望改造国民性,是以“丑”唤“美”。沈从文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他认为,一个好的作品,照例会使人觉得真美以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是以“美”唤“美”。于是就选择了“探寻人性之路”这个角度,深入探究的问题是:同是对人性的思考,为何两位作家笔下会是美与丑完全不同的世界?为了让课堂呈现更顺畅,我选择了人物形象这个较为简单的切入口。《边城》是人物群像的分析,《阿Q正传》是对阿Q单个人物的分析,所以先《边城》再《阿Q正传》更有冲击力且更易衔接。于是,便有了在云南师大附中的呈现,这是我的第六个教学设计。
二、问题反思
能力着实有限,在最后的课堂呈现中,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下面,我想就我自己能发现之处谈谈感受。
1.时间分配失衡,重点不突出
分析《边城》时设定的是对人物群像的解读分析,不知为何在课堂上就鬼使神差地想在翠翠这个人物形象上做停留,可能是挖掘单篇时留下的影子,而人物形象剖析的松散导致整堂课的重点部分“同是对人性的思考,为何两位作家笔下会是美与丑完全不同的世界”挖掘不够深刻,学生只谈到了“创作风格”“创作动机”两个角度,其实还可以再剖析,如作者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等等,可时间太过紧张,便继续推进了,现在想起也是满满的遗憾。
2.学情分析不够,点评不深刻
云南师大附中是云南省最好的高中,面向全省招生,学生在课堂上的应答不断惊艳到我。甚至最后一个男同学思考的穿越问题其实就是我曾经的一个教学设计,当他回答时我真是激动万分,可我给出的回复却在回想时满是遗憾。优秀的学生,是逼迫老师成长的一种力量,所谓教学相长是也!
三、收获成长
1.阅读的收获
“精”后的“群”是对的,但这里的“精”既可以是教师给学生的精讲,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精读。在精讲《边城》单篇的日子里,我阅读节选部分至少20遍,整本书3遍,相关论文几十篇,精读后很多脉络更清晰了,脉络清晰后才更明白取舍,没有舍不得,因为明白每个点都精彩到可以撑起一堂课。
这是我第四轮讲到《边城》,以往每次必讲的“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都是被《教参》逼迫的。说实话,我不觉得翠翠美,也不觉得边城美,更欣赏不了沈从文寡淡又松散的文风。而今我觉得我懂沈从文了,翠翠是他记忆中的女孩,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所以,沈从文无需刻意,无需功力,以最自然的状态写着翠翠,写着边城,一切都是最真,最纯。
2.预学的重要性
学生认真地预学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基石。班级读过整本书的学生大多不超过5人,口头上强调的预学又总是无力,且不能给学生抓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深入理解文本,我选择了预学案。有了预学案后,无论是在校内的试讲还是校外的正式上课,学生都不再会犯低级错误,便会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挖掘。
3.试讲的收获
在云南讲授的这次是我第11次上这堂课,组里的兄弟姐妹们陪我走过了10次试讲,他们是经验者和旁观者,给了我很多智慧;试讲的一个月里,学校有近500个孩子听过我的《边城》和《阿Q正传》,我也听了他们心中的边城人和阿Q,也了解了他们对人性的思考。
在昆明,走上讲台,喊了那句“上课”,便没那么紧张了。可课堂上,还是“我已不是我”。每次备战公开课,都会发出灵魂叩问:我是不是不适合上公开课?我是不是不适合当老师?到昆明的第一天,叩问灵魂后,我修改了PPT,在留作业时加上了我的邮箱。回到大连,打开邮箱,看到云南师大附中学生发给我的作业,感受到了独属于老师的幸福。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语文组陪伴我10次试讲的师父肖慧和所有兄弟姐妹!认认真真备课,扎扎实实修炼,尽心尽力教学是语文组一直在传承的财富,太幸运,我也有机会拥有这财富!
学习体会
(外语组 高嵩)
很荣幸今年参加在云南师大附中举办的全国部分大学附中教学协作体第29届年会。从无数次的打磨到最后的展示,我都受益良多。
一、 上课前准备
接到上课任务时,了解到授课教材版本不同,我第一时间购买人教版的新编教材。拿到教材后,我开始对文本进行分析,分析文本后,我发现文本为某杂志社请读者来信选举自己心目中的“Living Legends of Sports”, 文本选择了两位著名的运动员:郎平和迈克尔乔丹。文章结构清晰,作者在引领段提出选举体育传奇人物的标准:masters in sports、set good examples for others。正文对两位人物的描述都是围绕这一标准展开,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从体裁上看,文本属于杂志文章,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杂志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我在整体设计上就围绕选举体育传奇的标准来展开,课程的主线也就非常清晰了。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重在突出两点: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也是我校的特色和教育理念。短短40分钟的课堂,凝结了英语教研组的集体智慧。非常感谢大家对这节课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准备期间,英语备课组老师们从不同角度与我研讨、也一直给我支持和鼓励;为了可以多次试讲,同事和同学们也积极配合,我从心底里感到辽师附中大家庭的温暖。
二、协作体上课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育人课堂。我有幸和协作校的老师们同台展示,在课程中老师们都很好的体现了“内涵课程、素养培养、明确主题”三个重点,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三个问题。在交流中,教师们从语篇研学和语篇教育两方面引领学生创学教材,实现了教学合一。教学设计突出成长性思维培养,重视学习过程,将思维融入到主题意义挖掘、文本分析解码、阅读策略实践、探究创造活动、语篇信息内化中,环节有衔接,课堂有张力,教学有活力,思维有含量。通过交流和专家点评,我们也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考:如何把握课堂设计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获得感?如何有效激励学生?如何体现语篇的思想性等。
我的课排在第二天的第一节,在第一天我认真聆听了其他老师的精彩授课,看到云南师大附中的同学们积极配合,也对自己的展示课信心满满。专家对这节课的点评中提到:“妙用概念图、活用设计思维、巧用自主探究、精用传统教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将本文的理解、展开、升华的研学开展到最好。”这一切,都是辽宁师大附中英语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 课后思考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真是备受“折磨”。不仅试讲了十几次,课件更是改了几十遍。其实每位上课的老师也是这样准备的,大家都经历着“推翻了重来”这一过程。但是每次“推翻”,我都进行了一次洗礼与升华。因为课程主线清晰,如何能把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好,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从开始设计的对比表格,到思维导图,到最后大胆让学生来挖掘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的逆向思维得到了锻炼与提升。最后,我也很感谢有这次外出上课和学习的机会,我让开阔了眼界,接触到其他版本的教材,对我今后的授课思路也有所启发。在学习到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更加进步。
云南之行的体会
(化学 程云喜)
2020年10月21日,全国部分大学附中教学协作体第29届年会在云南师大附中召开。本届年会围绕“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育人课堂”的主题展开。各学科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对于相同课题,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建构,共同诠释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科育人理念的重要性、必要性。课后,各学科专家对每一堂课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评,对老师们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此次出行,给我的最大感受有三点。
一是增强了自信: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既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也得到了专家的好评;这份自信源于对课堂教学的精准把握,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研究,源于附中对于我们的培养和要求。
二是反思后的收获:本次讲授的课题都是概念性的内容。对于概念性的授课题目,该如何突破概念本身的限制去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难点。也就是说对于概念性的课题,完成概念本身的讲授是不够的,如何多种形式的呈现,如何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和理解课程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何让素养落地......等等的思考是通过本次授课反思得到的。这就敦促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都要深度研讨和思考,不断的把握各种课型,时刻警示我们功在平时,重在积累,厚积薄发。
三是成长要求:“精致、规范”的备课、试讲到最后的展示,整个过程艰难而辛苦。对于课程的设计及试讲经常是推翻后又重新建构,反复多次打磨最终才确定成型。而对于课程的反复研究和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成长的过程,虽然艰辛,但终点繁花似锦。
付出就有收获,不断努力,不断前行!
云南之行的体会
(生物组 付 宇)
第29届师大附中杯协作体年会已经结束,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年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颇丰,感受很多,现总结如下。
学校领导在八月份即将任务布置下来,接到任务之后,我既开始着手准备,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准备了这一堂课。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源和材料,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和PPT,在准备过程当中不断地增增减减、修修改改,到正式上课之前,一直都在修改和打磨这堂课,备课的过程当中准备了很多的素材,在试讲的过程当中一直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需要对课堂设计进行精简和语言的精炼。真正体会到了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云南师大的展示,确实做到了尽善尽美,自认为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也得到了评课专家和同行老师们的认可!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同组的老师们也给了大量的建议和意见,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这堂课的成功也是全体生物组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这次年会当中,生物学科的8位老师都选了同一堂课: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同课异构精彩纷呈,通过这次交流也学到了很多其他老师精彩的课堂设计,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深刻体会到了师大附中协作体一年一次的年会的意义!只是本次年会的日程安排非常之紧张,所以每位参会的老师都很辛苦,希望以后的师大附中协作体的年会越办越好!